悠久的发展历程 约当公元前4世纪时,地处雅隆琼结地区的雅隆悉补野部崛起,至7世纪初,第三十二代吐蕃赞普王松赞干布嗣位,一举统一整个青藏高原,并定都逻娑(即今拉萨)建立起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吐蕃王朝。松赞干布励精图治,一展文涛武略的雄才大德,并广开国门,在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与天竺、尼婆罗、唐朝、波丝等国进行广泛而频繁的交往。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畜牧业发展较早,牲畜种类较多,主要有牦牛、偏牛、山羊、驴、驼等。畜牧业生产的长足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毛纺织技术和编织工艺的普及和提高,吐蕃时期,大量毛织物和丝织物已广泛使用于人民生活、对外交往、商品交换和军事装备的方方面面,文成公主的《琵琶歌》即有:“扶桑织丝乡,编竹为缝兮,灰岩为陶兮”的描述。吐蕃时期毛纺织品种类增多,已出现了色彩绚丽的多种毛、棉织品,如毛毯、藏被、棉袍、金帐等。尤以牛羊毛所织的黑色和白色为主的毛毡、毛织品以质地优良、工艺精美、保暖耐用等优点成为藏民族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传统纺织用品。多用于制作服装服饰中缝制衣袍、藏被、睡垫、鞋帽等,用于生产中的牛马驮具、垫具、盛具、包袋,用于游牧区、军祗装备中缝制各类大小居住帐房等,色彩绚丽的毛棉织品还成为装点妇女的心爱之物,具有很高的审美、观赏价值。此时期,日喀则浪卡子一带已成为盛产藏被的发源地。所产藏被质地平整柔软、厚重美观,并有多种规格和花色品种。竹编工艺制作更为精美,纹样、造型的审美追求更加突出,形式种类增多,从一个侧面丰富和美化着人们的生活。吐蕃时期还十分重视学习和引进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先进工艺技术。毛纺、棉纺、丝织等纺织工艺中就借鉴了许多天竺、尼婆罗、波斯、中原的编织工艺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本土编织工艺技术的发展。 至元初的萨迦时期,藏区的手工编织工艺已有了相当高的声誉。据藏文文献《年曲琼》(年楚河流域宗教源流)记载:元初,萨迦法王八思巴担任大元国师、帝师,结束了西藏封建割局的混乱局面,西藏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当时,最著名的卡垫之乡江孜,家家有织机,处处闻织声,商铺昌盛,卡垫业兴旺。萨迦法王八思巴去京都朝见忽必烈皇帝,所赠贡品中即有江孜卡垫,江孜卡垫在京都颇受欢迎,并博得了“蕃人精品”的美誉。 十五世纪后,宗喀巴大师创建的格鲁派兴起,成为统驭整个藏区藏传佛教的主流教派。社会安宁,人民生活、生产相对稳定。藏族民间纺织业也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兴盛发展阶段,所生产的卡垫、邦典、氆氇、藏被等牛羊毛编织物非常丰富,并以精巧的工艺、绚丽的色彩和拙朴的民间风韵,展现了藏族人民的审美观和创造才华。传说,在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执政期间,在拉萨召开过一次“全藏区手工业展评会”。被评为当时藏地优质产品的就有江孜的卡垫,贡嘎姐德秀的围裙,郎杰秀的氆氇,墨竹工卡塔巴的陶器,拉萨的缝纫制品,昌都的唐卡,卫藏地区的金银铜铁器等民间手工艺品。编织工艺品尤其受到青睐。一度曾作为西藏地方政府每年向清廷朝贡的最佳礼品。 西方人士盛赞西藏的卡垫是“真正的民族手工艺品”,与波斯地毯、土耳其地毯并称为世界“三大名毯”。在旧西藏只有少数领主享用的卡垫,现在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几床乃至十多床。成为象征富裕和美化装饰家庭的生活必需品。 卡垫,即西藏的毛织地毯,简称藏毯。西藏传统编织工艺品,卡垫按毛质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用牦牛绒捻纺的毛线和羊毛线套织而成,这种地毯质量最佳、重量轻,适宜在藏南等气候温和的地方用。第二种是用绵羊的细毛捻的毛线织成,有素色和花样两种。花样地毯用彩色毛线织成,很受城市居民喜欢。第三种是牦牛毛和羊毛混合纺织而成,这种地毯黑白分明、粗厚耐磨,深受农牧民的欢迎。卡垫相传巳有600多年历史。江孜、拉萨、朗卡子、朗县、丁青、察雅等地都出产,而以素有“卡垫之乡”美称的日喀则江孜所产称著,江孜卡垫是藏族编织艺术中,具有悠久历史,浓郁民族特色和精巧工艺的优秀民间艺术品种。 15世纪中叶,一世达赖根敦朱巴时期,江孜岗巴地方的纺织艺人又在一种名叫缠巴的毛毡基础上生产出了优于前期产品的新品种。从此卡垫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具有适用价值和审美装饰观赏意义的工艺用品。这一时期,江孜卡垫生产已具相当规模,仅江孜镇就有数千人专门从事卡垫生产,早期江孜卡垫没有图纹,颜色也单调,仅为类似藏被的羊毛织品。后借鉴吸收了唐噶、壁画和内地传入的华丽绸缎的花色纹样,设计出了许多具有藏民族特色的图样织进卡垫,编织技术也日臻成熟。并以织法别致、结构紧密、精细美观、经久耐用、色泽鲜艳、毯面柔软细腻和风格浓烈而著称全藏。江孜成为藏地生产卡垫的中心。历史上江孜就有楚西贵族、朵西贵族雇佣卡垫生产者生产以自己家族的名字命名的卡垫“朵西壁沙’、“楚西壁沙”,并用于交换的事例。拉萨的大贵族夏扎和察绒也曾雇佣过优秀的民间手工业者生产自己设计的所谓“夏礼邦典”、“察绒邦典”的情况。原西藏地方政府还在江孜设立了生产卡垫的作坊,建立了卡垫业行会组织——“吉社”,还派了一名五品官耒管理江孜卡垫业的生产。其产品除本地自足外,还远销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周边地区, 藏族卡垫品种繁多,用途十分广泛。可分为坐垫、床垫、寺庙大经殿坐垫、盘龙柱套、壶套、挂毯、靠背垫、椅垫,、枕垫,以及用于牦牛、骡、马、驴的鞍垫、头面饰、颈、腰、背、尾脊饰垫等。 卡垫的装饰图案纹样亦十分丰富多彩,其中单独纹样主要有:龙、凤、仙鹤、鹿、宝马、蝙蝠,蝴蝶、云纹、海水纹、宝相花、牡丹、兰花、梅花、竹、山水等;组合纹样有吉祥卍“十”雍宗图符、“鼎纹”、寿字纹装饰、日月宝贝、吉祥八宝、二龙戏珠、凤凰牡丹、龙凤呈祥、万字永结、等。尤其是江孜卡垫的纹样设计、工艺制作,不仅保留了民族传统特色,在发展中也不断创新,工艺越趋精美,花色品种日益增多,图案色彩绚丽多彩。还在创造了许多具有时代精神风貌的新图案、新样式,生产的品种由过去的8种增加到50多种。所织“转嘎”卡垫,染色凝重艳丽,图案编织清逸秀丽,“边巴姐玛”八朵花图案整体布局合理,色彩搭配得当,具有浑然天成的执朴感;八仙过海手中的法器编织进“双龙戏珠”卡垫边沿。用植物和天然矿石做染料织出以蓝、黄、绿三种色彩为主调的卡垫,结束了“江孜卡垫,不闻色彩”的历史,开启了多彩变色土法染料的先河。所设计织成的表现地域风光、名胜古迹、历史文化、民俗故事、吉祥纳福等内容的新卡垫图样,如:《珠穆朗玛峰》、《布达拉宫》、《江孜抗英入侵图》、《和睦四端图》等大型壁毯,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水平和工艺技巧。其色彩或艳丽、浓烈、响亮,或谐合、温馨、柔丽,或典雅、高贵、神圣。或清淡、简洁、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特征。 藏式卡垫工艺在近年来发展更加显著,已由民间手工作坊式发展到具有一定规模的工厂,编织以传统工艺特色为主,色彩在传统基础上更加丰富多彩,配色由原来的十余种发展到上百种之多。而基本色彩仍保持凝重浓烈、清逸深沉的风貌。工艺经粗剪成为新型卡垫的重要特色,经过粗剪、精剪多次加工使图案突出、线条清晰,增强了毛绒的厚实感。新卡垫以传统图案为主,不同样式,不同色彩的八瓣莲、格桑花与卷草纹组合后满饰垫面,四周无花边图案,清新明丽。双龙焰珠图案结合万字花边,团花云鹤、书香瓶花等图案有新的变化样式。小挂毯、马鞋垫、坐褥等编织工艺水平高、色彩具有很强的审美性和象征性,具有当代藏族编织印染的鲜明特征。而样式别致,内容丰富的马额子、小壁饰等,在当代已成熟为以卡垫工艺创作的装置艺术品。 帮典编织精密,色彩鲜艳。纹饰有宽纹和细纹两种,宽纹以强烈的对比色彩相配置,具有粗犷明快的风格;细纹以纤细的相关同类色组成娴雅、温和、协调的格调。帮典还可做成服装和鞋帽上的装饰品,用帮典制作的围裙,质地优异,品种亦很多,形式风格、花纹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产品有长、短及梯形之分。 帮典,即彩色围裙。是一种似彩虹般五颜六色,装饰性很强的毛织品,多用来制作妇女的坎肩、围裙、挎包或镶嵌在袍边上。最早系仿印度的“格勒邦典”围裙,后织出质量花色更优的“谢玛邦典”。帮典编织精密,色彩鲜艳。纹饰有宽纹和细纹两种,宽纹以强烈的对比色彩相配置,具有粗犷明快的风格;细纹以纤细的相关同类色组成娴雅、温和、协调的格调。帮典还可做成服装和鞋帽上的装饰品,用帮典制作的围裙,质地优异,品种亦很多,形式风格、花纹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产品有长、短及梯形之分。藏北常见的“围裙”下部饰有长穗,两侧用十字“加珞”纹氆氇尼镶边,非常华丽;噶擦帮典,一种以白色为主,为女孩节庆时所饰;擦钦帮典,为老年妇女在节庆时所饰;降加则帮典,亦为老年妇女所饰;色虾帮典,为尼姑所饰;俄穷帮典,为少女所饰;夏扎白萨帮典,尤受青年妇女所喜爱。每逢节日、喜庆,妇女腰间系一围裙,有如彩虹缠身,几人,几十人簇拥在一起,更是五彩缤纷,艳丽多姿。 藏地邦典主产于山南、日喀则和拉萨等地区,以贡噶姐德秀所产最为驰名,已有近600年历史。其中又以甲噶康巴家所织最佳。贡嘎姐德秀地方家家户户均以织邦典为业,切多为女人捻线,男人上机,所织邦典结实、均匀、细密、绚丽,工艺性极高而被誉为“邦典之乡”。 氆氇的花色品种,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而最典型的是条色氆氇,它是用各种色线织成的宽窄不等的彩条呢。条花氆氇工艺,在当代呈现出色彩纯净、鲜明的时代特色。色带排列自由活脱中显现和谐、生动,五色、七色作近似彩虹的色彩分布,更显有序合理。色带约微变宽,使“绕谢”现条趋于平和。有的色阶已发展到十余种,色相结合色调布置更显艳丽。 氆氇,是藏区最常见的一种手工编织织成的毛尼,是制作服装,鞋帽的主要材料。氆氇品种较多。其工艺质地以扎朗、浪卡子、江孜、芒康、贡嘎等地所产最为著名。 在15世纪,藏族社会已普遍把它当作朝贡和馈赠亲友的上等礼品。贡嘎县的郎杰雪镇从乃东王的帕珠王朝,到达赖当政的甘丹颇章政权,几百年中这里一直生产给北京皇帝进贡的氆氇,藏语称“甲纳广莫且加”,其毛质都是“嘎央”“多比”等精细毛料。《明史》上也明确记载,当时西藏的阐化王(首府设在山南乃东)所贡方物中,就有氆氇一项。《红楼梦》一百零五回,写宁国府被抄,物件中有氆氇三十卷。按朗杰雪一带的算法,约合六百米。可见清朝初年,氆氇不仅藏于皇帝的内库,也为王公贵族所拥有。 谢玛氆氇,属上等氆氇,选用羊颈下之毛织成,编织技术高超。是贵族的专用服饰衣料,以贡噶宗姐德秀和朗杰雪镇所织谢玛氆氇最著名,曾以粗细氆氇作为贡品或供达赖、藏王、高级僧官使用;布珠氆氇,选用羊肩背之毛织成,可染成所需颜色,色泽鲜亮,仅次于“谢玛”,常用来制作藏袍和裤子,噶夏氆氇,又称“布珠”或“彩毡”,是作长袍和“帮典”的原料,常用来制作糌粑袋或衣边饰条;泰尔玛氆氇,又称“梯珠”,是中等氆氇,此品种多为棕黑二色,常用来制做藏袍和僧服;格毡氆氇,是用山羊毛织成的粗毛布,其特点是结实,不透水,常用来缝制口袋,卧具,农牧民亦用来缝制服装;朱祝氆氇,分有长绒和短绒两种。质地较厚重、保暖,制作工艺要求较高,故只有少数贵族和寺院高僧才能享用,常用于制做卧具或“达冈木”(即大斗篷);漆孜氆氇,是最普通的一种毛织品,一般用于制作农牧民冬装的衣料。 氆氇的花色品种,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而最典型的是条色氆氇,它是用各种色线织成的宽窄不等的彩条呢。条花氆氇工艺,在当代呈现出色彩纯净、鲜明的时代特色。色带排列自由活脱中显现和谐、生动,五色、七色作近似彩虹的色彩分布,更显有序合理。色带约微变宽,使“绕谢”现条趋于平和。有的色阶已发展到十余种,色相结合色调布置更显艳丽。另有一种以冷调邻色三到五个色阶,间以深浅变化作色带排列,每条色带仅一至二公分宽,呈现色彩单纯、协调、严瑾细腻的视感。条花氆氇制的小围裙以三至四条氆氇横向拼合,横行的色带相互错落,产生一种美妙的律动效果。用条花氆氇作外袍的领边、襟边、袖边、鞋帮装饰性也很强,几乎成了藏族风格的代表。 另一种彩色氆氇是在织成的白毛呢上印染彩色条纹和十字图案,此花藏语称“加洛”,意指“从内地汉区带回”。关于“加略”的来历,在西藏山南地区还有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很早以前,藏族商人去汉区交换商品时,发现内地的许多器物上有“十”字纹,回藏后,便在氆氇上印上“十”字纹并带往汉区销售。据说销路出乎意料的好。此后,印有“十”纹的各种氆氇便在藏区风行。这种扎染十字花氆氇,色彩浓重深沉,织纹粗而密,以扎染法作团花、十字花等简约的图样。花纹呈单体横列,以紫色底白色花为主,有的氆氇还要制作花纹, 例如” 噶珠哇”(达赖舞蹈团) 的戏袍有兰色花纹,达赖骡夫的服装有黄色格子, 都是用手一点一点拧成的。近期发展出彩底白花、彩底深色花及条花等样式。常用来装饰藏装的领口、袍边、也是缝制外袍、鞋邦、旅行袋的优秀面料,是当代工艺回顾传统工艺的典型作品。 藏被是以羊毛为原料,具有柔软、平整、密度紧、质地厚、保暖、传代性强、经久耐用等特点。藏被编织独特,它是在用羊毛编织成的长约两米余,宽约1。5米的经纬线底板上采用栽植的工艺将埝成一簇簇的羊毛栽植上去,有如天生的羊皮一般。 藏语称“祖丑”,是世代生活在屋脊高寒地带的藏族人必不可少的御寒用品,亦祢栽毛被,是藏族家庭传代性的家财。据传在吐蕃时就有藏被生产,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发源于羊卓雍湖畔西的朗卡子县,主产地为山南、日喀则和拉萨。藏被是以羊毛为原料,具有柔软、平整、密度紧、质地厚、保暖、传代性强、经久耐用等特点。藏被编织独特,它是在用羊毛编织成的长约两米余,宽约1。5米的经纬线底板上采用栽植的工艺将埝成一簇簇的羊毛栽植上去,有如天生的羊皮一般。其规格主要有四种,即单股线、双股线、三股线和四股线织的高级藏被,藏被有素色和彩纹两种。素色均为白羊毛本色。彩纹是将染成红、黄、兰、绿的羊毛和白羊毛搓研成一簇簇相间组合栽植到底板上。形成彩虹般简洁、亮丽、艳美的横条状花边。有的则随个人喜爱任意发挥,在藏被上装饰各种具有像征意义的图案纹饰,如《吉祥八宝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