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难忘的木垒美食“羊肉焖饼” 1995年9月我们在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尝到了一种非常独特的美味“羊肉焖饼”。“羊肉焖饼”的羊肉是约一寸见方的肉块,面饼其实不像饼,倒像是薄的宽面条。但决不是“拉条子”的味道。因为它的味道及其诱人,回津后我就喜欢上新疆的餐馆就餐,想再次品尝一次这种味道的“羊肉焖饼”,但是至今没有尝到,非常的遗憾。 当时我们因工作回到木垒县时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只见县里是一片漆黑,又停电了。后来才知道县里的电是由乌鲁木齐供给的,由于供电不足,在县里停电是常事儿。我们摸着黑儿找到了一家还点着蜡没有关门儿的小餐馆,请求厨师给做点吃的。同去的县宣传部王学军部长就说:“那就做我们木垒的‘羊肉焖饼’吧。”只见厨师拿着一截点着的蜡烛,一会儿屋里一会儿屋外的忙活。我们觉得新鲜也一同跟着厨师跑到院子里,原来院子里架着个大棚,棚下垒着一个大灶,灶上有一口直径约六、七十厘米的大锅,锅旁的台子上有个大案板。只看见厨师把新鲜的羊肉切成小块儿,因为黑别的我们也看不见。我们问厨师什么时候才能吃上饭?他不紧不慢地说:得等会儿呢。我们是又累又饿,就回到屋里坐在黑暗中默默地等。到底厨师怎么做的这“羊肉焖饼”,我们一点儿也不知道。到底过了多久,我们还是不知道,大概我们都在黑暗中打盹儿啦。直到香喷喷的“羊肉焖饼”端到桌上,大家才醒过味儿来。嘿,这一盘可真大,二十乘三十厘米的长方盘,满满的冒尖的一大盘儿,羊肉很嫩有特殊地香味,肥而不腻,浓香的汤汁都浸到了面饼中,而且是面饼先吃光的。我们是在烛光中享用这难忘的木垒美味“羊肉焖饼”,当时我们还给厨师开玩笑说,如果你们到天津开餐馆一定会火爆的。 附:《羊肉焖饼》 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说起小吃,那真是品种繁多,有哈萨克族的手抓羊肉,熏马肠、奶茶、酥油、包尔沙克;维吾尔族的抓饭、油馕、烤包子;回族的油香、凉皮、黄面、粉汤、揪片子、拉条子;汉族的切片子、哨子面、拨鱼子。但最值得一提的则是盛行于木垒地区的羊肉焖饼子。来过木垒的客人,吃了羊肉焖饼子,无不夸口叫“绝”,盛赞其味的醇香。 据说,羊肉焖饼源于元代。当年“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依靠强大的军队先后打败其他部落,统一了蒙古。随后他又开始了西征。6月初,他率军来到了独山城,看到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便决定在此修整部队。军队安营扎寨于芦花河畔。成吉思汗一边筹划粮草,一边扩充军队。忽一日,军情紧急,成吉思汗急令军队生火造饭,让士兵饱餐一顿,迎接战斗。时间很紧,军队的伙夫煮肉已经来不及了,为争取时间,他们将宰好的羊肉块倒在锅中炒,待快熟时加上水焖。由于是夏季,军中的干粮都晒得干硬,伙夫便将干饼也倒在锅中与肉一块儿焖,很快饭就做好了。成吉思汗一吃这饭,肉味在面饼中,面饼味在肉中,很好吃,连声赞道;纳仁肉(注:纳仁:蒙古语,意为面饼。),真香,真香。饭后,成吉思汗率军继续西征,一直打到了中亚细亚。在回归途中,有两个军中老伙夫留在了独山城,随后他们将羊肉焖饼改进后,传给了当地汉族人。 羊肉焖饼就其字意来讲,所谓焖,就是小火煮。其实做法也不难,关键是火候和和面饼的技术。做法是:将连骨羊肉剁成小块备用。锅烧热,倒入适量清油(油的多少根据肉的肥瘦和肉的多少而定),待油烧至七成熟时,即将羊肉块放入锅中放入锅中煸炒,炒至羊肉块外皮绷紧后,加入花椒、姜粉、食盐、酱油、料酒、大葱等佐料(也有加红辣椒皮的),翻炒几下后,再加水,烧开后,改用小火,舀肉汤和面(也有用清水和面的),面和好后,擀成若干块圆形薄饼,然后一层一层地焖在锅内的羊肉块的上面,盖好锅盖,小火炖一小时左右,到羊肉酥烂,汤汁已干,即可出锅食用。(也有在肉出锅前,把馕饼切成条块加入锅中焖的)。薄薄的面饼层层不沾,看上去是油津津、黄澄澄,吃起来油不腻,香酥可口,嗅到其味,就会令人滴口水,真是色香味俱全。 以前,人们家庭生活不富裕,只有在款待贵客和过年节时才做羊肉焖饼。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羊肉焖饼在普通百姓家时常都能吃到。而且也不只是汉族同胞的“专利”,一些少数民族也学会了做羊肉焖饼。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木垒人的观念转变了,羊肉焖饼不只是家庭改善生活的美味,他们将此“绝招”作为风味小吃,打入了市场。在木垒的大小餐馆几乎都能吃到羊肉焖饼,好多人还将他们的技术传到了乌鲁木齐。昌吉等地。 (节选自《木垒览胜》/作者:刘世东/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党委宣传部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5 23:34:12编辑过] |